战争痕迹随处可见 时髦街区令人咋舌
从任何角度拍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街景,画面中都会有高高的吊车。如今的贝鲁特四成是工地,三成是崭新的街区,另外三成是历经战争的破败建筑和废墟。12月初,《环球时报》记者到黎巴嫩采访,发现贝鲁特城内遍布废墟,新建街区时髦、精美得令人咋舌。黎巴嫩自立国之初,便陷入周而复始的教派及种族冲突,首都贝鲁特在15年内战及其后的黎以冲突中损毁严重。直到今天,重建仍未完成,而重建很可能因叙利亚局势突变再次被中断。
破败建筑遍布弹痕
贝鲁特破败的老建筑大多已经废弃,极少数仍有贫困者居住,楼体无一例外都有弹痕,墙面斑驳、玻璃窗碎裂。“那就是HOLIDAY INN,”老贝鲁特人、修车工哈菲克对记者说,酒店完工于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前夕,当时是贝鲁特最高建筑,尚未迎客即被战争“征用”。“一方的狙击手利用建筑高度,俯瞰全城,另一方则不断向酒店开炮。”今天,HOLIDAY INN仍是贝鲁特最庞大的建筑之一,它近千个房间的每一扇窗户都已成空洞。哈菲克不愿多谈内战,他说:“让过去成为历史吧。”在那场有各种外界势力介入、长达15年的冲突中,总人口约400万的黎巴嫩死伤者近20万,有些场面堪称屠杀。
记者在贝鲁特经过达马斯大街,它正是内战时期分割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绿线”。如今“绿线”早已不在,一名常居黎巴嫩的中国学者告诉记者,在社会交往层面,黎巴嫩人格外注重去教派痕迹。记者看到,市中心恢弘的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和源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圣乔治大教堂毗邻。记者穿上罩袍、围裹头巾,才获准进入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埋葬着2005年被暗杀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