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
2012-4-11 15:25:05
访问量:2813583
近日从中国知网搜得余十几年前的旧文一篇,曾发表于《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转载于《承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收入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6月《避暑山庄》一书。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
姚崇实
避暑山庄建成之后,就成为清王朝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此避暑和处理政事。他们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而尤以乾隆皇帝的作品为多。这些诗篇对研究避暑山庄和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生平思想,都有重要的取资作用。需要我们全面、具体、深入地加以研究,本文仅就乾隆皇帝的避暑山庄赏月诗加以探讨。
乾隆皇帝对山庄月景十分留意并反复赏玩和涵咏,仅《热河志》避暑山庄部分所载,他就有大约120首赏月诗。他的诗从多种角度描绘了山庄月景,有宏观,有徽观;有仰视,有俯视;有远看,有近看;有静观,有动观;有山月,有湖月;但他主要从两个基本角度描写月景,即山上看月和湖上看月。
在山上观月出,可以看到十分奇丽的景象。《登高台而待明月(癸未)》云:“山之凹处渐生光,光中一点金星委,是时依凹有片云,云忽数层点缀美。星为钩复钩为璜,鎏彩万状莫能拟。过云擎出烂银盘,盈袖天香露华绮。”遥望东山,一山凹处渐渐生光,过一会儿,光中露出一颗金星。山凹旁有一片云彩,这时忽然翻为数层,点缀着金星十分美丽。金星逐渐变为钩形,钩又变为璜,鎏金一样的光彩,辉煌万状,难以描述。流云飞过,玉璜又变成灿烂的银盘,月中的桂香扑面而来,充襟盈袖,满山清露在月光照耀下晶莹闪烁,一片绮丽。这是何等奇幻优美的景象啊!遥望东山,可见磐锤峰。《热河志》卷六十五说它:“在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笔者注)东八里,……下锐上丰,俗称棒锤峰。·····一峰秀矗,亭亭倚天。......郦道元《水经注》:‘武烈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磬锤峰近在河东,撑空耸秀,即石挺也。”磐锤峰是如此雄奇,月倚锤峰之时,景象必然更加奇丽。因此,对月出锤峰之侧的奇景,乾隆皇帝更是反复吟咏。《夜游山月四首(乙未)》云:“丝矣而眉眉半璧,忽为圆璧挂锤峰。”《夜游山月二首(癸已)》云:“锤峰才渐吐,璇宇倏飞腾。”高耸云天的磐锤峰旁边,挂着一只晶莹硕大的圆形美玉,这是何等迷人啊!
月上之后,所在山里的景色也是一片瑰奇。《夜游山月作歌(甲戊)》云:“崖枝涧叶重光辉,阴岭阳(王+献)幻益奇。”崖枝涧叶重重叠叠,无不闪烁着明月的光辉,北岭南峰如梦似幻,变得更加奇妙。《夜游山月二首(癸已)》云:“金碧光无定,千林漾若流。”山风吹来,月光树影闪烁不定,茫茫丛林象浩波流动一样。《夜游山月四首(丁亥)》云:“岭态峰姿漾若浮,闻声不见鹿呦呦。”在迷蒙的月色之中,重岭叠峰好象浮在海上,鹿鸣呦哟,却不见鹿在何处。
边行边看,山中月景有一种独特的情致。《夜游山月》云:“下台共月来,策马月同往。入谷疑月藏,陟(王+献)披月朗。”下台月随人而来,骑马月伴人而往,走进谷中,月才被山遮住,登上山峰,又见明月当头。《夜月山游四首(丁亥)》云:“登东迎月降西背,比出平林宛又逢。”从西麓向东登上山顶,明月迎面而来,待月转到山西,就看不见了,下山时出得平林,又与明月相逢。
湖上观月,别是一番景象。《塞湖泛月之作(癸巳)》曰:“四山收暮色,一轮漾波影。寥朗无纤翳,(讠+失)荡有余静。”四面青山,笼于暮色之中,一轮明月,漾于清波之内,天地是那样开阔清朗,纤尘不染,有的只是宁静。《泛月(丙戌)》曰:“四围山隐树,一片水明渠。万景空澄里,银蟾只自如。”四围之山隐于树后,只见一片湖水明光闪耀,天地万物都在空澄之中,明月总是那样光洁静谧。《泛月四首(己丑)》曰:“山中万树水中莲,弄影摇光总净妍。”山树倒影,随波荡漾,水中荷花,月下摇光,它们都是那样洁净清妍。《载月八首·月湖》曰:“金波万叠细鳞铺,审睇中还有夜珠。”金色的湖波千叠万层,有如平铺的鱼鳞,细看才见皓月象一颗明珠浸于其中。
行舟看月,亦别有情致,《月夜游湖四咏(癸未)·舟月》曰:“凌波青雀起平台,座里银蟾睹面来。岸转峰回无不共,直疑飞驾上蓬莱。”泛舟湖上,明月迎面而来,任我绕岸环峰,月总随人而行。《秋湖泛月》曰:“荡桡芝径过云堤,轮印东湖复印西。一月千江堪例此,半提原即是全提。”荡舟游湖,过径穿堤,东湖有一轮明月映在水中,西湖也是这样,看来有多少座湖,就有多少轮月啊!
可以看出,山月的特点是奇幻,湖月的特点则是更加澄明、洁净和空旷。然而,二者也有共同之处。乾隆皇帝着重描绘了两个方面,一是山庄月景有如仙境。写山月的诗说:“同是广寒明镜里,岂殊云海泛虚舟。”(《月夜游山四首》)“高下都非尘世界,林峦总是碧琉璃。”(《夜游山月四首(乙未)》)写湖月的诗也说:“碧琉瑞界虚无境,著个扁舟汗漫行。”(《泛月四首(戊子)》)“载以泛澄流,如游广寒境。”(《塞湖泛月之作(癸已)》)二是山庄月景能净化心灵。《月夜山游四首》说:“松涛石瀑空中听,蔓壑枝峰镜里寻。识得晦原有明趣,更于何处觅尘心?”面对一片空明静寂,诗人觉得万千尘心俱无踪影。《泛月》说:“始觉暑气消,渐喜寒光淰。心与境俱融,神如水以淡。”遥望一团寒光,作者觉得已物我合一,神淡如水。
乾隆皇帝不仅以众多诗篇整体描写了避暑山庄的山月和湖月,而且用不少诗篇专门描写
了月下各种具体的景物。如《载月十咏》具体写了“月天”、“月星”、“月峰”、“月林”、“月湖”、“月阁”、“月舟”、“月桥”、“月岸”、“月坡”;《载月八首》具体写了“月宇”、“月峰”、“月树”、“月荷”、“月鹿”、“月萤”、“月胡”、“月堤”,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山庄月景的优美奇妙,使山庄月景表现得更加丰富和具体。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描写的主要是自然景观,很少涉及人文景观,但他笔下的自然景观是作为避暑山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为,山庄的建造充分考虑了内外自然景观的借用和布局。避暑山庄的建造是为了绥服蒙古,巩固北疆,并非为了豫游享乐,正如乾隆皇帝《避暑山庄后序》所说:“我皇祖建此山庄,所以诘戎绥遐……。”又如他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所说:“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这不仅指出了康熙皇帝建造避暑山庄的初衷,也表明了乾隆皇帝本人的肯定态度。避暑山庄的建造,经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之手而成,出于共同的目的,二人都十分注重防止奢华。康熙皇帝《避暑山庄记》说:“人君之奉取之于民,不爱者即惑也。”乾隆皇帝《避暑山庄后序》也说:“我皇祖建此山庄,所以……崇朴爱物之义,见于御制序中,意深远也。”因此,避暑山庄的建造极力追求自然朴野。康熙皇帝《避暑山庄记》云:“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依松为斋,则(穴+敫)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棒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乾隆皇帝《避暑山庄后序》也说:“若今之山庄,乃在关塞之外,义重习武,不重崇文。……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鸯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避暑山庄的建造有意充分借用各种自然景观,以造成自然朴野的风格。乾隆皇帝对山庄月景的描写,突出表现了避暑山庄的自然朴野之美。
乾隆皇帝不仅描写了山庄月景的优美奇妙,而且记述了自己的赏月活动。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每来山庄之时,只要天气等客观条件允许,都要特意赏玩月景。其原因主要有四:第一,山庄月景十分美妙。《夜游山月作歌(戊子)》”曰:“亦可乘舟亦策骑,双佳并美山庄萃。”第二,不愿辜负美景良辰。《塞湖泛月之作(癸巳)》曰:“斯地复斯时,不可孤不领。”第三,为了休息。这一点,乾隆皇帝虽未明说,但不言而喻。第四,为了乘凉。《塞湖泛月(壬寅)》曰:“一以乘凉一泛月,知鱼矶畔放舟时。”他曾表白自己并非耽于享乐,《秋湖泛月》云:“载月兰舟讵耽玩,未宜孤负好秋光。”然而,享乐的成份仍是不可避免的。
赏月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山上看月,另一种是湖上看月。乾隆皇帝常在黄昏登上霞标,坐待月升。霞标是青枫绿屿这组建筑中的一部分,位于北山之上。《热河志》卷二十八《青枫绿屿》云:“越泉源石壁而北,跨山巅面南三楹,额曰:‘青枫绿屿’。......殿五楹,额曰:‘风泉满清听’。门外三楹,面西,额曰:‘霞标’。联曰:‘疏幕几重当昼卷,遥山三面送青来。’皆圣祖御笔。......”乾隆皇帝《霞标室(戊寅)》云:“书室千峰表”,可见霞标是个较高的所在。他总是在霞标看罢月上之景,再骑马游山而下。《霞标用己亥夜游山月四首韵(辛丑)》自注云:“向年夜游山月,每乘马至霞标,坐待月上,遂策骑游山而下。”《霞标弗待月(壬寅)》自注也说:“往年夜游山月,每于望后登霞标之平台,坐待月升,跋马而下。”为什么总在霞标待月?这一点,乾隆皇帝没说。我认为,这是由于观看月出此处最佳,这里不仅较高,而且离东山(特别是磐锤峰)较近,可以较早、较清晰地看到月出(特别是月倚锤峰)的奇景。乾隆皇帝认为,游赏山月,骑马最佳。因为,第一,骑马便利。《夜游山月歌(癸未)》曰:“夜游休乘辇,双轮(车+历)辘难动转。听我夜游山月歌,金鞭珠勒便利多。”第二,微劳有益。《夜游山月歌(甲戊)》曰:“游山则以马,紫骝控辔微劳矣。人情喜逸而恶劳,我意乃觉殊乎彼。逸斯忘善,劳斯思文。”由于山月十分优美奇妙,玩赏不足,且须细品,所以总要从容而游。《夜游山月杂咏(己亥)》之二云:“待月之升共月行,岩冈徐下马蹄轻。”之四云:“峻坂原非直驰下,徘徊月宇缓鸣鞭。”从这些描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揽髻徐行、巡山绕岭、上下观瞻的悠闲情景。
由于山月佳、湖月亦佳,因此,乾隆皇帝不仅喜欢山上看月,而且喜欢湖上看月。有时径去湖中,有时游完山月,再赏湖月。《夜游山月二首(癸巳)》云::“出谷还屏烛,到湖仍泛舟。”《夜游山月歌(甲午)》云:“出山湖岸舣兰舸,下马依然泛灜坐。”他的兴趣是何等之高啊!如果径去玩赏湖月,则首先或在湖边亭中待月,或至湖中舟上待月,月上之后,再开船游览。《泛月有咏志怀(丙申)》曰:“傍晚坐溪亭,冰轮且迟待。”《塞湖泛月(壬寅)》曰:“虽是平台却是舟,倚栏延得素光流。”自注云:“青雀舫上有平台,既高益耐延月。”他总是从
临芳墅旁下船,乘青雀舫游湖。《热河志》卷三十《青雀舫》云:“(湖)中有御舟,题曰:‘青雀舫’。联曰:“虚槛月移松桂影,仙源风送芰荷香·’每舟行湖上,四围山色,亭台上下,花木参差,皆供撷揽。至如皓月盈空,澄波镜净,兰桡徐动,如度广寒。清赏吟情,兹为一助。舟有坞,在临芳墅旁。”乾隆皇帝《青雀舫(甲戊)》诗序云:“澄湖放艇,湖光瑶碧,载月为宜,冲雨亦有奇致。黄龙彩鷁,无取过华。”由于湖月亦佳,他往往在湖上逗留不已。《泛月四首(戊子)》曰:“贪看红尘接寥朗,不妨添著夹衣裳。”夜深天凉,不妨添衣而游。《泛月三首(己卯)》曰:“何不言旋归邃宇,爱他萧景引怀长。”不愿归于宫中,只因月景宜人。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表现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优美奇妙的山庄月景极易激发人的联
想和想象,它不仅以其整体使人产生“广寒”、“瑶池”、“灜洲”等的联想,而且以各种具体的物象使人的联想和想象千姿万色,迭出不穷。《夜游山月(癸酉)》云:“山灵有意助姮娥,庆霄敛尽纤云罗。”碧宇无云,月光朗照,诗人想象这是山灵在帮助姮娥,特意敛尽了九霄浮云,以使皓月清光漫洒。《登台待月之作(壬辰)》云:“金轮欲飞腾,复被锤峰留。锤峰安能留,全体露转眸。”诗人看到月露于磬锤峰侧,便想象锤峰要将明月留住,但锤峰未能留住它,转眼之间,他便将一轮青光捧上天空。《载月用旧作秋夜泛湖赋唐文皇爽气澄兰沼得诗五首原韵》曰:“古镜若可揽,千里近指掌。”一轮明月,清光可鉴,诗人便想象它是一面古镜,并进而想到,如果把它捧在手中,则可目通千里,如视指掌。《载月十咏·月星》曰:“初看月朗渐星生,经纬分明纵与横。此是素娥莫大德,一明还任众分明。”诗人看到星月争辉的景象,便想象这全赖素娥的大德,她不但自己大放光明,而且使众星也尽放光明.《载月十咏·月林》说:“(竹+削)(艹+参)高岭复低冈,都作蓊蒙丹桂香。应是广寒容不了,枝枝天馥布仙庄。”月下丛林,一片清香,诗人想象这是月中丹桂的香气,由于月中容纳不下了,便漫布到山庄的树上。《秋湖泛月》之四说:“不见荷花见荷叶,个中别解有谁征?洛神蓦遇月天子,回避霞车自合应。”《载月八首·月荷》自注云:“荷花见日而放,见月而合,出梵典,试之果然。”由此,诗人想象荷花是洛神,忽然遇到明月天子,为了回避才将花瓣合上。丰富奇特的想象使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更加开阔、灵动和奇丽,使诗人笔下的山庄月景更加迷人,体现了诗人思维的活跃和艺术的高超。
深刻独到的哲学思考也是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的重要内容。山庄月景不但令人遐想,而且启人心智,置身其中,会产生众多的感悟,从而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获得更深的认识。《夜游山月歌(癸未)》云:“明月清风不用买,山鸟啾啾,山鹿呦呦,如听仙乐,胜拨箜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得得随人茂林出。”大自然无比美妙,而且任人尽情享受,作者体验到这一点,于是产生无限的向往和陶醉之情。这对一个封建皇帝来说,是很难得的。《夜游山月》云:“月情谁则和,月光斯众仰。”明月清光,人人仰望,明月情怀,谁能相同呢?提出这一间题,真是震聋发赣!《月夜游湖四咏(癸未)·山月》云:“山峰一带有低高,低处轮团高半韬。稍特飞升云汉表,谁能特地掩分毫?”明月初生之时,常被山峰所掩,而一旦飞升于云汉之上,什么也掩不住它的一丝一毫了!《塞湖泛月(甲午)》曰:“犹有浮云来往行,似于素魄妒还生。因而一晌悟至理,合是诸凡忌太明。”浮云往来,好象嫉妒明月,想把它掩住一样。作者因此悟出,庸物总是嫉妒英物。《载月八首叠去岁韵·月鹿》云:“那见深林镇避床,成群崖岸任相羊。谁能指此呼为马?朗照空明有月光!”明月朗照,谁能指鹿为马呢?即是说,在上者英明,谁能颠倒是非呢?从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各种感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使作者笔下的山庄月景成为向人昭示着不尽哲理的神妙自然,使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和深邃。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不但具体、鲜明、生动地描绘了优美奇妙的山庄月景,体现了山庄的自然朴野之美,而且真实记录了作者的赏月活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和哲学思考,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