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乂(1892—1966),字百轩,号识小斋主人。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山西教育厅科员,静升王氏第21世。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俊乂生于书香世家。他家的老宅,位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其十六世先祖王廷璋在静升村东南创建的和义堡(俗称东南堡)中,名兰丛书院。
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他的“名”之义。俊,才智过人的人;乂,(yì),有才德的人。《淮南子·泰族训》:“故知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书·皋陶谟》:“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他的哥哥名俊英,他名俊乂,我们足可以看出他们的父亲王之玠对他兄弟俩的企盼。
王俊乂少儿时读书兰丛书院,聪颖好学,尤喜书法;长而奋进,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攻读,课余之间,广读博览,知识面甚广。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是时,山西督军阎锡山十分注重普及国民教育,其措施和步骤是:一、扩充师范学校,培养师资队伍;二、调查学龄儿童,筹款设学;三、劝导入学,实行强迫教育;四、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王俊乂的学识和才华广得认可,以至调任他为山西教育厅科员。民国7年(1918年),灵石县府为普及教育,特请王俊乂等多名灵石籍在省府工作人员返乡,“集议会垣”,讨论重修县城文庙。在县长骆斐的大力支持下,资金到位,“省令许可”。两年后灵石文庙修葺工竣,内设“劝学所”,并举办了讲师讲习所。为之,山西教育厅科员王俊乂不时返乡,授课讲解,以培养师资队伍,以普及国民教育。
在这同时,这位教育厅科员还经常到省内各学校督察、讲学,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如优级师范学校、国民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女子师范学校等。这期间,王俊乂的爱妻王氏不幸病故,本来风趣开朗的他变得寡言少语。后经好友介休县长王承基介绍,得识刚刚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介休籍女士曹郁乡,很快两人喜结连理。婚后,省府曾计划委任他为繁峙县县长,虽父辈希望“俊乂在官”,可无意从政的他却与妻曹郁乡相约“终生事教,无怨无悔”,婉言辞退了委任状书,继续他的教育厅科员之职。其端庄的人品、广博的学识,流畅的书法、生动有趣的讲学,赢得各界人士的敬重。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步伐加紧,在这“国家多难”之时,王俊乂与兄长俊英编修《王氏族谱要览》,并校印成册,分发族人,每家一本,“庶今后纵不幸离乱,而吾宗系统支派不至散失而莫由稽考”。防患于未然,为后世续修谱本打下扎实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一年的八月,日军飞机在灵石县城上空投掷炸弹,学校全部停办,师生逃亡。次年,日军侵入灵石,在静升和义堡设据点,堡墙四角建碉堡,他家的兰丛书院成了日伪的合作社仓库,他家移居本村钟灵巷内。这一年,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灵石河东①办事处在绵山脚下开办师资培训班,招收了50多名男女青年参加学习,王俊乂参与授课。三个月后,学员分配各村任教。是时,其妻曹郁乡也回到家乡,被聘为本村文庙所设的灵石二高教员。某日,日军要抓捕校长孔志尧,是曹郁乡老师与中共地下党员任金梅老师设计掩护,方才逃脱。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俊乂与妻曹郁乡女士赴太原,继续他们在省府的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年事已高的王俊乂与曹郁乡女士返乡任教,回居和义堡兰丛书院。笔者就是王老师、曹老师所教过的“淘气娃娃”。当时师资严重短缺,王老师又应灵石县教育局特邀,辅导教师进修。王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结合教学实际的讲授方法,折服了每一位听课者,使人人都有进步,个个学业有长,大大提高了灵石县的师资素质。
王老师家藏典籍书帖等资料甚丰,惜大多在日伪盘踞和义堡时被毁。王老师喜文善书,直至暮年仍以挥洒翰墨为乐,其作品楷、行、草、隶、篆全都端庄凝重,超凡脱俗,神韵和谐,笔力遒劲。对于慕名前来求书者,王老师全都笑哈哈答应,挥毫书赠。至于为个人、为集体题书的楹联匾额、代写的书信往来,乃至大条幅会标、广告、标语等,全都随请随到,从无推诿。今尚可见王老师为静升村蓄水池、水磨坊、卫生所、晋剧团戏箱等题书的翰墨文字。
1966年,王俊乂老师走完了他事教终生无怨无悔的人生历程。然他的高尚人品和学识,其子孙后世代代相继传承。在20世纪90年代王家大院开发之初,他的长子王明生提供了不少家乡文化资料。而今他的孙辈以兰丛书院之名办起了书画培训班,享誉一方。其曾孙王荷、王伟康在2012年7月26日“星星河”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作品入选《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型画集之中。知情者每道:“真不愧为王百轩的曾孙!”
王俊乂老师和他的爱妻曹郁乡老师的在天之灵或许会笑哈哈地看到这一切吧。
【注释】
①河东:这里指灵石县境的汾河之东。
转载自: 山西王家大院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