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自驾车旅游联盟网《中国自驾游》杂志社
红旗渠一渠绕群山,红色精神动天下。
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
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期间。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
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
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那些关于林州的往事,无法不让人耿耿于怀。
晋冀豫三省相接的省界线在河南境内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角,这个角的一条边是漳河的河道,另一条边是太行山的绝壁,两边框住的地方就是林州。山岭环绕之下,林州以一块小小的盆地接纳了择居于此、繁衍生息的人们。
但并非所有的盆地都是膏腴之壤,在这个地方,干旱的印记更为蚀骨铭心。翻开林州县志,这几个字眼总是反复出现:
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而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人相食”三个字更让人脊背一凉。
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石碑的碑文上,因为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翻山越岭去挑水(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如果那些太遥远的过去惊不起我们心中的波澜,在林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常常被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起: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这些不堪触碰的记忆,如同黄土地上被太阳暴晒生出的裂痕,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苦涩与伤痛。
为了吃水,很多人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往河北和山西逃荒。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弃林州而去,留下来的百姓依然要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艰难生活。显然,林州的困境,决不能用“一走了之”来解决。
1957年12月,时任林县(1994年撤县设林州市)县委书记的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期望通过水利建设,五年基本改变、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
高举红旗赴太行(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杨贵和他的同事们沿浊漳河溯源而上,经过多次测量和论证,最终将引水点选在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侯壁断,并将这一工程正式定名为“红旗渠”。在崇山峻岭间凌空开凿这样一条水渠,其施工难度和精度,对1960年代的林县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侯壁断海拔464.75米,比红旗渠渠线在林县境内的最高点高出14.7米,渠水将这14.7米的落差走完,需要在太行山的崖壁间盘绕70多公里。而要实现70多公里的渠线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坡度,就要保证每8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一米。
凌空除险(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但,60万乡亲都在翘首以盼,他们有力气,有干劲,也有胆量,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从1959到1961年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大型工程基本不允许开展。可林县人等不起,他们决定自力更生,靠自己,上。
誓师出征(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1960年2月11日,37000多人走进了太行山,他们不是专业工人,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父子相随,夫妻相伴,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
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备受期望又饱受争议的“引漳入林”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
劈开太行千重障(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红旗渠一共修了十年,塌方和落石夺走了81位民工的生命,其中有60岁的老人,也有17岁的青葱少年。而除了猝不及防的事故,捉襟见肘的后勤供应是修渠人所必须面对的另一个考验。
在山崖上安家(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红旗渠破土动工的时候,波及至全国的自然灾害仍在持续,苏联对中国的压力也在层层加码。在全中国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代背景下,林县所能获取的物资和技术支持也必然十分有限。
人们手上没有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合着全县的两台测量仪和一台水平仪远远不能满足测绘所需。一个被称作“水鸭子”的古老仪器被带上了工地,这个由三块木板两根线外加一个水盆拼成的土装备,却量出了红旗渠七十多公里的分毫不差。
土法测量场景还原,摄影©孤城
自食其力,不等不靠,林县人民从来都没打算做伸手党,资金不足自己筹,工具紧缺自己做,石灰、水泥自己烧,炸药用完了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和水草充饥……
“自力更生样样有”(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创业洞开凿在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喝米汤,睡石缝,天地为席,毫无怨言。一锤一锄,一锹一镐,凿出了内心绝不放弃的写照。
红旗渠铁姑娘(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施工难度最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说难,是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六百多米的隧洞,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而这六百米,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
青年洞,全长616米,摄影©孤城
1960年11月,红旗渠接到指令,因自然灾害和经济原因暂停施工。可修渠的人们不愿意轻易停下,即使口粮供给没有保障,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还是悄悄地来到山崖前。八个月后,在这群年轻人背水一战的咬牙坚持下,隧洞顺利凿通。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为了建设红旗渠,前后30多万人投身其中,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沿渠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修筑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挖出的土石假若修成一堵宽2米、高3米的墙,则可以从广州一直修到哈尔滨。
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1966年4月,一、二、三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所有干、支、斗渠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当闸门开启,漳河水滚滚而来时,无数人站在渠边嚎啕大哭。至此,56.7万人口、37万头牲畜和54万亩耕地,将彻底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
让我们铭记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就是红旗渠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到红旗渠景区怎么玩?
点击下方蓝字标题了解自驾攻略
↓↓↓↓↓↓
太行印象·红旗渠 | 特惠版·4月10日自驾太行红旗渠2日游,去过太行吗?了解红旗渠吗?建党100周年特别策划,看山不爬山约吗?
红旗渠景区由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两大部分组成。
青年洞
青年洞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10日动工,于1961年7月15日竣工。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因该洞由300余名青年修成,故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题写,更有江泽民、李先念摩崖石刻。 青年洞景区,是以红旗渠的代表性工程——青年洞为主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红旗渠 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不经意间,已与英雄擦肩而过,号角嘹亮、踏遍青山、推独轮车等英 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蓦然抬头,青年洞就在眼前,这里昭示青春,也展示巍峨,更有江泽民、李先念、郭沫若等领导人题词摩崖石刻点缀期间。“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现场表演,怀旧,惊险,与英雄再次握手,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浮躁的 心情也会变得寂静,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 动力”真谛。
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历史的一座展馆。馆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馆体犹如舞动的渠、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纪念馆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布展面积2950平方米。 红旗渠纪念馆通过515米长的展线,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 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为三条干渠,依山远行,深入林州腹地,润泽着林州54万良田。该建筑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海拔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上空高擎郭沫若“红旗渠”三个大字,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分水苑景区,红旗渠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延伸林州腹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在此举行。苑区主轴景观带上分布着水利科普园、精神之柱、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的翠柏、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闸和红旗 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等,与红旗渠纪念馆一起构成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呈现出现代与古朴兼而得之的风貌。络丝潭瀑布
络丝潭是著名胜迹漳河九峡十八断中最为壮观的一断:天桥断。断者,断落下跌也。水在上游谷底形成半环形瀑布,势如壶口,壮观之至。廊桥
青年洞主入口标志性建筑红飘带——廊桥,整体形态犹如山间舞动的红飘带,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红旗渠精神的升华。集票务服务、购物、交通等功能为一体,在解决游客跨省道安全基本功能的同时建成了景区景观工程
踏遍青山
红旗渠总干渠要以1/8000坡度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过,测量的水准直接决定着红旗渠工程的成败。负责测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工作上精益求精,工具上土法上马,发明了'盆面测量法',以弥补测量仪器的不足。他们踏遍千山万水不显山露水,吃尽千辛万苦不喊累叫苦,以自己的艰辛付出为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打下了基础。
小推车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红旗渠的建成也是林县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林县人民从春天推到冬天,从山下推到山上,推出了盘山一条红旗渠。原本农家种地用的普通生产工具,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种象征。
创业洞
最困难时期,东姚公社的民工开始了凿通创业洞的工程。修渠民工全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镐艰难开凿,以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抗衡。该洞长63米、高5米、宽6.3米。 两半山
有一首歌曲这样唱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在这里,红旗渠从两山之间流过,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劈开这样一条渠是何等艰辛,从崖壁上留下的敲打痕迹,似乎可以看到修渠民工当时的坚定与沉稳。 号角
军号声声,号令千军。向大自然开战就是一场战争,需要千军万马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军号嘹亮,在太行山上回荡,指挥着数十里工地上的民工进退有序、行动一致,凝结成一个强大的兵团,与太行山博弈。 团结洞
地处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于红旗渠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临淇公社民工不怕挫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团结之花结出了“团结洞”之果实。 步云桥
步云桥横跨两山之间,跨度146米,举步惊鸿。扶栏穿行,天地悠悠,山风浩荡。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云之间,胸臆中顿生感憾万千。老炮眼
老炮也叫烧炮,因这里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他们先找准炮眼位置,打成了直径为1米多,纵深10米余的老炮眼,再装上炸药1000余公斤进行爆破,就这样半座山应声倒下,也就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太行回声
铁锤叮当,钢钎铿锵,打破了太行山亿万年的寂寞;炮声隆隆,无坚不摧,撕裂了干渴的旧山川。林县人民以渠线为弦,以炮声为鼓,用铁锤钢钎弹奏了一曲重整山河的英雄交响乐章,时代的强音在太行群峰间回响。 太行影像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修渠工地上10年间持续不断地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于想象的、人们认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缔造了红旗渠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鹰嘴崖
鹰嘴崖是红旗渠通过的一段崖壁,书有“鹰嘴山”3字。举目仰视,上突下出的山崖酷似1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南岸。这里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民工腰系绳索,凌空除险的地段。 界碑
每个公社、每个村所修建的渠段,都要用自己的村名树碑刻石,叫做责任碑,负责到永远。这是他们以自己世世代代的乡土之名作出的最诚实的承诺。一线天
长50余米,宽只有0.4米,仅容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宽者尚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望崖尽之处,仅见一线天光;回首来处,外部成为线条世界。 神工铺
这是建渠民工住过的山崖,在那艰苦的年代,数万修渠民工云集工地,没有住房,就夜宿山崖,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他们留下了豪迈的诗章:“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后人称他们住过的崖檐为神工铺。
虎口崖
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张开的大口。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像雄鹰展翅在空中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称为“虎口崖”。
十水言碑
此碑叫“十水言”碑,碑文由原国务院扶贫办顾问、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所撰。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铁姑娘表演
是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铁姑娘打钎,一人扶钎四人抡锤的劳动场景为原型创作的“铁姑娘打钎表演”。在此,您也可以抡上一锤扶上一钎,体现一下当年铁姑娘和男同志一起抡锤打钎,开山放炮,真正顶起半边天的快乐。
凌空除险
凌空除险是当年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现在,青年洞景区由当年的“除险英雄”现已年过七旬的任羊成亲自指导训练的小伙子,会给你带来原汁原味、惊险而又精彩的表演。
长期以来,红旗渠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江泽民、胡锦涛、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文化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随后,又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廉政教育的最理想场所。
绿色的风光、红色的课堂,仁山智水交响的土地,红绿交辉的旅游胜地,红旗渠风景区观迎您!
冬游林州福利自驾开始招募
点击下面链接查阅详细行程
太行印象·红旗渠 | 特惠版·4月10日自驾太行红旗渠2日游,去过太行吗?了解红旗渠吗?建党100周年特别策划,看山不爬山约吗?
活动图片由该俱乐部提供,如遇版权问题请与该俱乐部联系。